(發表於未來Family)

temp.png

 

一切似乎都從某個廣告開始,就是那句「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

 

從此,「贏在起跑點」成了眾多家長矢勤矢勇奮鬥的目標。更多的相關產業因應而生。

原本該享受童年的時光於是乎疲於奔命於各種腦力開發和小天才先修班之間,網路上流傳著各種辨認「天才兒童」的特徵,當然,更多的是培養方法!

 

曾經在某個研討會上,一位老師問我:「很多亞洲學生的學習表現通常都一路領先,但是為什麼到了一個階段就停下來,不上不下了呢?」

那還要問?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我,不但看過太多,還親身經歷過:

當然是因為孩子大到發現自己不用再對父母的話唯命是從,於是開始拒絕去補習、去用功了啊!

 

我們拼命幫孩子塞滿「我們認為」,「他的」人生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但卻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自己去體驗人生、思考人生,甚至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的權利。

加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我們的孩子很會唸書,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即使拿到博士學位了,對於自己人生的定位仍是茫茫

然,更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

 

         於是我們的社會充滿了「專家」,但是這麼會念書如我們,小時候一定都背過這句課文:「專家,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

 

孩子贏在起跑點了,卻不知道要跑往哪裡去、找不到跑往終點的方向,這樣的孩子,真的贏了嗎?

又有多少贏在起跑點的孩子,最後因為承受了太多壓力,還沒跑到終點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了呢?

 

我的先生成長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 從小父母忙於生意根本沒有時間管孩子,反正就是好好讀書、讀好書就對了!

所幸家中三個孩子都聰明乖巧,先生更是從小就是台灣父母眼中標準的模範生。八〇年代的台灣掀起過一陣移民潮,先生的家人也搭上這波潮流,移民到澳洲。當時礙於先生已達兵役年齡,禁止出境,於是他成了全家唯一不是澳洲公民的人。

 

留在台灣的先生倒也沒讓家人失望,從高中、大學到研究所,一路念得都是第一志願的學校,畢業後又順利通過公務員考試,接著又拿到獎學金出國深造,短時間內就拿到了博士學位。

 

明明就是人生勝利組的例子,先生卻有他的失落。小小年紀就到澳洲唸書的弟弟,年輕的時候重機、滑雪、品酒、衝浪、釣魚、潛水忙得不亦樂乎,即便如此,人家一樣是畢業於頂尖大學的開業建築師。而先生成長的過程裡卻少有娛樂, 唸書永遠排第一,根本沒有機會接觸這些「不務正業」的活動,更別說培養興趣了。

 

常常電視節目播到一半,或是在閱讀某報章書本之間,他會突然轉頭對我說:「我當年在唸書的時候怎麼都沒有人告訴我有這種行業,不然我一定會去試試看!」

這樣抱怨的次數之多,我都忍不住翻白眼:「你當年不知道的事也太吧!」

他總是一臉無辜:「是真的都沒有人告訴我啊!那時候資訊又不發達,又是鄉下孩子,老師都只有說要好好讀書,考上臺大就對了。」

 

讀書考試成為台灣學生的唯一目標,但是,考完之後呢?畢業之後呢?

 

東方父母經常津津樂道西方教育教的孩子有主見、有想法,但卻很少想到:孩子的主見和想法,絕對不是只靠讀書就可以培養的。

拿我身邊的澳洲孩子來說,雖然一樣奔波於各種課外活動間,但是家長和孩子看待這些課外活動的態度卻有別於台灣父母所認定的「才藝班」,在之前的文章--孩子說不想學才藝了怎麼辦?』裡我曾提到:這些活動不稱作「才藝」,充其量不過是課外活動、課後活動,澳洲家長稱為:afterschool activities。

亞洲父母大多希望孩子從小培養才能,贏在起跑點,扎根要深,就要開始得早,堅持得久!
澳洲教育則主張,在進入青春期前,學齡期的孩子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廣泛的接觸各種活動、累積生活經驗,學藝不在精,在廣。

亞洲父母普遍認為,學習如造樓,地基打得好,房子才蓋得高、蓋得堅固。澳洲文化卻認為,孩子的成長像樹,唯有讓樹根盡可能地伸長、蔓延,才能為長成大樹吸取到足夠的養分!

 

在澳洲,孩子從有語言能力開始,就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When I grow up, I want to be ________.

老師和學校也常讓孩子寫「我的志願」,不過不是要寫出篇作文,只是讓孩子對「未來」有個概念,也給他們機會對各種職業做一些思考。有的孩子從小到大都非常清楚自己的方向,一路往前衝;有的孩子每年換一個志願;有的孩子這幾年是這個志願,過幾年換了個新的,再隔幾年想想還是喜歡原本那個。

 

因為澳洲從學前教育開始,便帶著孩子透過繪本、影片、卡通等認識各行各業,利用各種遊戲和實境活動讓孩子做職業體驗。到了學齡期,家長們常受邀到孩子班上分享自己的職業,講解這個職業的職責所在、工作狀況等等,還要回答小小腦袋裡所有可能產生的問題。進入初中高中階段,更設計有扎實的職業探索課程,無論是百貨零售、水電學徒、泥磚工人、各項專業,學生都可自行選擇,有的由學生自己去接洽,有的需要學校出公文,說是探索,其實已具有小小的實習規模。一趟下來,有的孩子更堅定自己的志向,有的決定轉換跑道,無論結果如何,都是一次彌足珍貴的經驗,在她們未來選擇職業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自己也是個典型的贏在起跑點卻不知道該跑往哪裡去的台灣孩子。小時候爸媽花了很多心血栽培我,成長的過程中怕我選錯路辛苦一輩子,因此很多決定最後都是依照他們的「建議」。我也曾經想要追求我的夢想,但是父母對我說:「那個當興趣就好了,還是要有個正職,不然真的要靠那個吃飯,你會餓死!」

是不是好耳熟的一句話?

十多年前我剛到澳洲的時候,雖然已經在念轉照的課程,但也只是基於不想浪費之前的學、經歷,想說先拿到這邊的證照再做打算。其實要不要繼續走同一條路,我還很茫然。

某天在越洋電話裡跟我爸東南西北的聊,臨掛電話前他不忘叮嚀我一句:「要加油喔,趁年輕的時候衝一下!」 還在茫然的我順口回答:「噢,但是要衝到哪裡去?」電話那頭的父親愣了幾秒,終於說:「不管啦,反正就衝一下。」於是我們笑著掛上電話。是啊,根本連要衝到哪裡去都不知道,是要怎麼衝?

 

物換星移,我也到了培養兒女的階段,身邊不乏有許多「贏在起跑點」的孩子,說我不緊張是假的,同儕的壓力真是無論何時何地都有!

 

我當然不樂意見到我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但是,起跑點之後呢?要跑往哪裡去?終點在哪裡?

 

比起贏在起跑點,我更期望我的孩子清楚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在哪裡,能充滿自信又愉悅的跑向終點,沿途收藏美麗的風景,豐富自己的生命與靈魂。

走過就知道,人生,絕對是一場和自己賽跑的馬拉松,贏在起跑點並不承諾終點的勝利。

與其在高塔的頂端失落茫然,我願我的孩子在草原上恣意地奔跑,擁有維生的技能,同時,也享受生命的過程。

 

 

孩子,媽媽不要你贏在起跑點,但是我要陪你找出起跑點之後的路。

我要教會你,如何定位自己、找尋方向、整裝出發;我要你學會,當你餓了累了,該如何替自己補充能量;當你傷了倦了,哪裡可以找到避風的港灣,大哭一場後再繼續向前;當你迷了路,又該怎麼沈著面對、調整方向、重新上路。

 

         爸媽的人生風景,不見得是你們心馳神往的目的地,我們牽著你的手,帶你走進這個大千世界,祈願你走往自己的方向,將另一個全然不同的美好世界,帶到我們眼前。


******************************

關心更多澳客媽媽的生活大小事,記得按讚加入「二花小姐」的粉絲專頁喔!

arrow
arrow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