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澳客媽媽碎碎念 (10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你一定在想,這算是什麼問題?明明大家都在爭論:該不該要求孩子(主動)打招呼?

 

有人說不應該勉強孩子,孩子有孩子的自尊和想法,應該受到尊重和理解。

 

有人說這是基本禮貌,應當從小學習待人接物。

 

但是,一直以來我們都問錯問題了!孩子是招誰惹誰了啊?為什麼老是要叫孩子打招呼?

 

台灣的朋友常問我:「西方人會要求孩子主動打招呼嗎?」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草稿夾裡一直存著一篇文章草稿,從2015年一直存著。

「美國歌手克里斯小子遭澳洲拒絕入境」

2015年9月,當時在美國紅遍半邊天的克里斯小子原本預定年底12月在澳洲各大城市舉辦巡迴演唱會,但卻在9月傳出澳洲移民局因為他之前毆打女友的案底,拒絕了他的入境簽證。

澳洲政府明白的表示:很抱歉,雖然你在音樂上有貢獻,但是你不能到澳洲來,因為你的人格特質不是澳洲所歡迎的那種。(You cannot come in because you are not of the character that we expect in Australia.)

當時,克里斯在社群網站上疾呼,希望澳洲政府可以重審他的簽證,他想親自到澳洲來呼籲防範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的重要性。克裡斯認為,他所犯下的錯誤應該是警醒世人的鐘,而不是否認他的標籤。他高喊: 「不應該用一個人過去的失誤定義他!」

2015年,文章我只寫了個開頭。

當時有些隱隱約約的複雜思緒,一直沒能理清,漸漸地也就擱下了。直到最近在玩具部門挑選玩具時,發現許多玩具包裝已經被刻意毀壞,玩具失竊量之高震驚了我!突然,我想起克里斯的新聞,想起那些未理清的思緒。

克里斯說得沒錯, “ Mistakes don’t define you!” 犯過的錯誤無法定義你。

的確,我們不該拿發生過的事去定義一個人,甚至否認這個人的現在與未來。

但是英文裡有句話說得很傳神:“The past will always come back and haunt you. “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式各樣的動物表演,引發保育爭議

擁有146年歷史,經歷世界大戰和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仍屹立不搖,就連經典電影小飛象都曾描繪其演出盛況的玲玲馬戲團(RINGLING BROS),宣布在今年(2017)五月底完成最後一場表演後,永遠謝幕。

除了日漸無法負荷的成本,玲玲馬戲團的致命傷是動物團保組織的常年抗爭。隨著科技與網路的普及,近年越來越多的真實畫面流出,包括馬戲團如何用粗暴的方式逼迫(那些手段已經不能稱作為「訓練」了)動物們做出人類想要的特技;如何殘忍地對待企圖逃跑的象寶寶,影片中在旁目睹一切的象媽媽所發出的淒烈哀嚎,能讓每個母親都心碎…。

玲玲馬戲團只是動物表演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大小規模的動物表演,在世界各地進行著,取悅著人們。

 

表演可以,也請尊重不完美

昨天,氣溫不高但陽光普照,帶著孩子們到雪梨的動物園散步了一圈。中午過後才出發,趕上下午3點的飛鳥秀。這是我們第N次看飛鳥秀, 但卻是連續第二次看見『不完美』的表演。

第一次,老鷹先生一直假裝沒看見訓練師的招喚,無視他們手上鮮美的肉塊,說什麼也不願意結束表演回到鳥圈裡,頑固地只想站那欣賞雪梨港的美景。(PS 雪梨的Taronga Zoo擁有全雪梨最好的百萬海景,動物們可以一路從雪梨歌劇院看到雪梨大橋再到安薩Anzac大橋)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早開電腦收到一則有趣的訊息,網友問:該不該讓孩子帶果凍筆到學校去?

家長特地買了(跟一般筆相較)貴鬆鬆的果凍筆給孩子作為獎勵,孩子帶到學校後老師卻聯絡家長,請家長不要讓孩子帶昂貴的東西到學校去!

網友問:這樣合理嗎?孩子不是本該從小就認識貧富差距,學會接受現實、克制欲望嗎?只用「禁止」昂貴物品出現在校園來防堵,這種教育方式根本是鴕鳥心態嘛!再說,果凍筆也不是真的多貴…。

網友很好奇:澳洲學校會禁止孩子帶貴的東西去學校嗎?

為此我特地上網姑狗了:果凍筆。

在討論怎樣叫做「貴重物品」之前,先來說說大家好奇的澳洲學校作風吧!

熟悉我之前文章的朋友大概就有印象,澳洲小學生的書包裡不裝書,只裝便當和玩具(頂多一個星期帶一兩次作業去交或帶回)。文具用品都留在學校,堆在桌上或放在一個套在椅子上的袋子裡(他們管它叫chair bag),書包則幾乎都是掛在教室外風吹日曬的。玩具當然不能拿進教室,下課時間就看孩子們紛紛在書包裡撈玩具,鐘聲一響就又胡亂塞進書包內衝回教室上課。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到一則令我很傷心的消息。

朋友的朋友,先生外遇了。不但全無避諱地和第三者在公開場合約會,甚至明目張膽地帶回家裡親熱。第三者也樂得故意留下蛛絲馬跡向元配示威。

妻子一開始因為還愛著丈夫,也為了給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而處處委曲求全。直到事情演變為不只是精神上、言語上、感情上的折磨,男人甚至用盡各種粗暴的方式虐打她。

多年的折磨,原本僅存的些微愛意早已蕩然無存。但女人依然為了孩子,不願意放棄這段婚姻。

好傻,你會說。

但是我們的身邊依然充斥著這些令人揪心的案例。

作為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我想說:離婚,孩子不是最優先的考量,妳才是!

 

每一個婚姻的風暴,孩子都在現場

我不知道這個朋友在挨打、在被先生用暴力拖出家門、死命拉著門框不放的時候,孩子在不在場?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流感,扎扎實實在床上躺了三個星期。真的只能躺著,頭無時無刻痛到快炸開,不要說翻身了,連抬手的力氣都沒有。平常病了打發臥床時間愛聽的音樂和相聲,現在連聽覺都受不了。

我在醫院工作那麼多年,從沒打過流感疫苗,流感也沒上過身。今年從臨床辭職,不用貼身照顧病人了,居然讓我得到流感?!難怪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澳洲醫生不管感冒,醫生是不用去看的。一個星期過去,咳到肺快彈出來了,加上高燒不退,害怕是肺炎,夜裡總算請醫生來看了一次。醫生說,沒事,這波流感很強,你大概至少還要躺兩個星期,就普拿疼和消炎藥每兩個鐘頭交替著吃吧。

我照做了,頭痛果然好轉,隔天晚上就勉強起床煮晚餐餵食一家子,但是自己什麼也吃不下,頻繁的止痛藥讓胃受不了,只好停藥。然後一躺下就又起不來了。

澳洲這波流感來勢洶洶,好多老人和小孩因為不敵病魔而過世。我年輕力壯都覺得死過一回了啊!

等我好起來,有天坐在餐桌上,先生說:「妳前幾個星期病得好可怕!」我以為他要安慰我,不知他接著問:「妳那時有在想遺言嗎?

我差點把湯澆在他頭上。

開玩笑的。

我其實還真的有在想。

但我想的不是遺言。而是,家裡的東西都是我收的,大小雜事都是我安排的,如果我真的這樣就掛掉了,他們怎麼找得到東西?從Opal卡(類似台灣的悠遊卡)到電話、水電瓦斯、信用卡、政府帳號、學費繳款、線上訂購午餐和制服…...等等,帳號密碼全是我設定的,我要是現在掛掉,他們哪知道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哪個帳號什麼密碼?可能連要處理我的後事得向學校請假的流程是什麼都不知道。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因為醫院規定上的一些變動,我開始認真考慮是不是該放棄臨床的工作。

其實我沒有不喜歡這個工作,反而工作的時候我都是很開心、很享受的!我喜歡跟病人互動,能為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和家屬做點什麼,是一件很溫暖的事!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偏偏它就不是一份我每天起床想到要去上班就很開心的工作。而我真正一心想做的事,是當年大學聯考我心中的第一志願,受到家人強烈反對,說要是選這個科系將來我會餓死!

當時權衡了家人的期望與自己的適性,力排眾議放棄了藥學系,選擇了護理系。第一年念完差點去考轉學轉系考,因為對心裡的那個夢想依然有好多憧憬和衝動,但是大家說,第一年只是通識科目,要我念完第二年的專業科目再看看是不是真的不喜歡。念完第二年,連我自己都開始覺得,既然已經投資了兩年的時間,就把這張証照拿到,當做護神符防身也好。大學念完、國考通過,因(姻)緣巧合到了澳洲, 又想說那就先拿到澳洲的執照再說吧。接著,好不容易拿到了執照,又覺得不累積點工作經驗不是之前的投資都白費了?

 

不甘心回頭,於是一條路一直走,離原本想前往的方向,卻是越來越遠。

前幾年澳洲護理針對執照和工作新增了一些規定:若是沒有在護理領域工作超過一個年限,想回到職場必須重修Redevelopment program - 返回職場課程, 補修一些課和臨床實習。說是實習卻又不是大學護理系學生的那種,而是做正職護理師的工作,只是不拿薪水外還得繳學費。另外,若是離開護理領域超過某個年限,整個學位就得重讀了!(等於是執照被取消)

所以這些年雖然我把重心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偶爾還是得回醫院打打工,讓自己一直留在雇員名單上。但是在最近醫院新增的規定之下,如果我想繼續保有這份工作和待在護理領域,我得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相對的就得犧牲照顧家裡、家人的時間,或是,再次放棄我好不容易重拾的夢想。

我問我自己:這麼多年的學習、工作經驗,就這樣放棄了,值得嗎?我真的確定將來不會用到這張護身符了嗎?

還是再撐個幾年再看看,等孩子更大了、我的時間更多了,再談我的夢想?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表于未來Family: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8595)

很多人問我,西方人比較開放,聽說很早就開始給孩子「性教育」了,對嗎?

在— 性教育太沈重,保護自己的身體理直更要氣壯 裡我們聊過,「性教育」因為冠上了一個「性」字,大家避之唯恐不及,彷彿開啟這個話題就開啟了潘多拉的寶盒。甚至因為怕觸及這個話題會反而揭開孩子對性的好奇,所以盡可能地拖延傳達性知識的年紀,真的迫在眉睫了,也只是三言兩語草草帶過,最好大家都霧裡看花,像中國山水畫那樣朦朧一片,中間還留白…。

但是「性教育」本不該只侷限在性行為本身,性教育應該更名為「身體教育」,從認識自己和異性的外觀開始,到內在器官、生理功能、身體變化,還有,最重要的:身體自主權。而「性」,只是當中很小的一部份。

回到剛才的問題,西方孩子很早接受性教育嗎?如果性教育=性行為的資訊,答案是:沒有。

西方國家並沒有提早教育孩子性行為的知識,一樣是到了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身體準備開始有孕育下一代的能力時才在這個議題上著墨。

但是「身體教育」確實是很早就開始了,有多早?2~3歲的孩子就在學了!

孩子們從學著認識感覺和情緒開始,是喜歡、是害怕、是擔心還是討厭?如果覺得不舒服、不願意,如何用言語、表情或肢體語言告訴對方:「不要碰/抱/親我,我不喜歡!」

到了4、5歲,孩子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和別人的身體哪些地方屬於「私密部位」--private parts, 這些地方都是所謂的no touch zones, 「不准碰地帶」,每個人有尊重別人的義務,更有保護自己的權利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際問題是最令人頭痛的!

你看,我連引言都不說,直接破題,就知道有多頭痛了…

年紀還小時男生女生都是好朋友,吵吵鬧鬧今天我不跟你玩明天我討厭你後天又像神經病一樣玩在一起了!

稍微大一點點,男生女生做朋友就開始有人要取笑,再大一點,連同性朋友之間都會有莫名其妙的問題跑出來,成人後進入職場、在社會走跳,人際問題一樣煩死人,無人能倖免。

 

沒想到當媽之後,還要連孩子的人際問題一起煩

我小小的心靈裡一直以為孩子人際間的囉哩囉唆大概要10歲以後,進入青春期才會出現,沒想到現代孩子進化這麼快,安妮8歲時我已經嘗到苦頭了。

一天下午我接到安妮同校朋友媽媽的電話,劈頭就問我:

「安妮最近還好嗎?」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表于未來Family: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8434)

 

我認識兩個孩子,從還是嬰兒到現在先後進入青春期了,除了公園或學校操場,是幾乎不帶出門的。問他們的媽媽為什麼不帶他們出去走走?買東西也可以幫忙提啊!

 

原因永遠只有一個:很難帶,管不住。

 

嬰兒期怕外面髒不想帶出去這就不用多說了;到了學步期,出去不願意坐推車很難帶,不如不要出門,在家玩也一樣(才不一樣);學齡前期雖然能走能跑了,但是只要出門就太興奮,亂跑亂摸亂拿東西,更是不敢出門!到了學齡期更難控制,大概太少出門,無論到了哪裡,在什麼場合,一律當做遊樂場追趕跑跳碰,在大眾交通工具上沒少被白眼,甚至還會破壞公物!我帶過,真的會叫不敢。

 

於是直到進入青春期了,除了校外教學或參加同學生日派對,活動範圍依然只侷限於公園和學校。孩子漸漸也不願意出門了,但奇怪的是,碰上必得出門的時候,又突然打回原形,說得好聽是恢復童真,說得坦白是依然像不懂事的小朋友一樣,大聲喧嘩、四處衝撞。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貝,前幾天晚餐時妳興高采烈的拿了個用緞帶綁著的墜子給媽咪看。

墜子是非常別緻的心型,而且是很美麗的玫瑰金,墜子背面用優雅的字型寫了Bronze, 正面寫了Mary Kay。真的是個很漂亮、很別緻的墜子!

但是媽媽知道那不是屬於我們家的東西,所以還是要問,

「這是哪裡來的呢?」

妳先是說,「是Miss Kennedy送我的,她用這個緞帶幫我綁起來送給我!」


學校老師怎麼會無緣無故送孩子禮物?還是個這樣特別的禮物?而且,看上面的刻字,似乎是某個女孩的名字,又似乎是個小小個獎牌,媽媽的心裡有點底了。

「Miss Kennedy怎麼會送妳禮物呢?」

「因為Miss Kennedy說我很棒是個good little helper!(好幫手)」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起「性教育」,父母多半要倒吸一口氣,第一個念頭通常是:「還沒吧?」「現在談這個還太早吧?」

 

性教育因為冠上了一個「性」字,亞洲父母容易下意識地認為這是件過於私密的事,公開討論是一大禁忌,因此避之唯恐不及!即便,討論對象是自己因為「性」才生下的兒女。

 

那麼,今天,讓我們不談「性」教育,談談「身體」教育。

 

因為,性教育的第一步,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教育的中心思想,正是「身體」!

 

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身體是「自己的」。性不性?孩子會懂。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認識兩個孩子,從還是嬰兒到現在先後進入青春期了,除了公園或學校操場,是幾乎不帶出門的。問他們的媽媽為什麼不帶他們出去走走?買東西也可以幫忙提啊!

原因永遠只有一個:很難帶,管不住。

 

「正確的行為」必須從小教育起,大了不會好,會來不及

嬰兒期怕外面髒不想帶出去這就不用多說了;到了學步期,出去不願意坐推車很難帶,不如不要出門,在家玩也一樣(才不一樣);學齡前期雖然能走能跑了,但是只要出門就太興奮,亂跑亂摸亂拿東西,更是不敢出門!到了學齡期更難控制,大概太少出門,無論到了哪裡,在什麼場合,一律當做遊樂場追趕跑跳碰,在大眾交通工具上沒少被白眼,甚至還會破壞公物!我帶過,真的會叫不敢。

於是直到進入青春期了,除了校外教學或參加同學生日派對,活動範圍依然只侷限於公園和學校。孩子漸漸也不願意出門了,但奇怪的是,碰上必得出門的時候,又突然打回原形,說得好聽是恢復童真,說得坦白是依然像不懂事的小朋友一樣,大聲喧嘩、四處衝撞。

孩子帶出門累壞大人一點都不稀奇,哪個孩子不好動、不好奇?走路直直踢正步眼不斜視那才叫奇怪。

但這不表示孩子無法學會出門該有的行為,以及分辨什麼場合該有什麼行為表現的能力。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虎媽教育喧騰一時,美國一個社會實驗的節目於是有意測驗路人親身經歷虎媽教育小孩時會有什麼反應。實驗設定由一位亞洲面孔,英語聽起來顯然至少是移民第二代(second generation)的母親帶著約10歲的小女孩在餐廳和咖啡店做功課。過程中虎媽用很嚴厲的語氣和不好聽的話責備女兒的成績不夠理想,諸如不上進、沒出息、笨啊、懶啊之類的字眼。別桌的客人有的趁母親起身離位時偷偷把小女孩叫去安慰,對她說些鼓勵的話;有的則是直接出聲向那位虎媽演員表達抗議。

我在網路上看這些影片時壓根兒沒想到有一天竟會真實上演,而且由我本人領銜主演(還領銜主演哩)。

演誰?當然是演那位被路人嗆聲的虎媽。

丟臉?

要說丟臉也是有的。但是我覺得這不失為一場對我、對孩子,都是非常寶貴且難得的學習經驗,所以我願意不怕丟臉地和大家分享(但是我要背對鏡頭坐在黑暗中,而且導播請記得幫我變音。)

故事是這樣的(凡演出必前情提要)…

那個週末,安妮接連有兩場跳舞比賽。對我這個在亞洲教育裡成長、個性又好強的媽來說,「比賽」是件重大的事,是要非常認真迎戰的,說穿了,去比賽就是去贏的,「志在參加不在得獎」只是用來安慰人的話而已!

沒錯,大誤!! (自己掌嘴)

長大了的我,已經學會不再好強,學會把眼光放遠、不執著於眼前的輸贏。尤其面對的是從小受西方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孩子,我知道我該用不同的態度。我心裡也明白,這不過還只是孩子小小人生的第二場和第三場比賽,真的只是表演路上的暖身操而已。然而,潛伏在我內心深處面對比賽時的那種焦慮,卻是比我所以為的還要根深蒂固、揮之不去,我以為我已經克服了的,竟然在成為母親之後伺機反撲到我的孩子身上。

比賽前的週四安妮上一對一跳舞課時,情況非常的糟。(後來我才聽說連澳洲人老師都有點動了氣,安妮也是眼眶含淚,雙方都覺得很挫折。)下課後老師對來接安妮的我說,安妮的狀況很不好,這是她教安妮以來第一次覺得擔心。安妮星期六的比賽是在下午,老師要求她在上午再多加一堂課作為補強。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文章發表於未來Family)

不久前和孩子一起看了電影 「海洋奇緣 Moana」,片中的一個小細節,勾起了我的興味。

整個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很單純,大部份的時候,主角Moana獨挑大樑,經常可以看見她對自己信心喊話或唱歌。仔細想想曾經看過的英語電影和影集,其實常有劇中人物自言自語的片段。從前,我以為是拍攝手法,進入澳洲生活後才發現,原來他們還真的很喜歡把內心戲直接演出來耶!

常常跟同樣來自亞洲文化的朋友聊起這件事,就發現大家都有一樣的感覺,就是:這些說英文的人怎麼這麼多戲、這麼搞為(多話)啊!

有時是把正在做的動作像體育播報員一樣不停直播,像:「那我現在把這個東西拿起來拿到這邊放著,哎喲,掉了,讓我把它撿起來…。」

不然就是自己做自己的心靈導師:「可以的,我可以做到的。不要怕,沒事的,就是這樣,慢慢來,很好,你做得很好…」

我站在旁邊常常都在想: 啊你還好吧,需要我答話嗎?

開始工作後,我發現我的第一個功課,竟然是學習各式各樣的「鼓勵單字/詞」:「Fantastic! Fabulous! Well done! Good job! Way to go! Good man! Lovely! Marvelous! Beautiful!」…以上省略100句。

有了孩子、孩子開始交朋友後,我開始有大量的機會(必須)和其他的孩子接觸和互動,這些字彙+語詞庫便要又再更擴大、延伸,而且要具體、要貼近他們的心去安慰或鼓勵。

突然有一天,我發現,這些孩子,也開始跟自己對話了!尤其是在碰到困難、緊張、不知所措,或是傷心難過的時候,而對話的內容,正是平時身邊的大人總是對他們說的話!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直到很久以後,才能了解不擅長表達情感的父母對兒女們的那些默默付出。那些,我們曾經以為的約束,其實是父母想擋在我們面前承擔風雨的呵護。

年輕時,自信的以為自己翱翔天際的姿勢才最美,可以飛得最高最遠,至少,一定比父母高、比父母遠。

直到必須獨力承受天空的喜怒哀樂時才發現,曾經能夠無憂無慮地飛翔,其實是因為在父母的羽翼下,無風也無雨。

 

父母用我們不曾察覺的姿態,默默地張開翅膀遮住我們頭上的烈陽和風雨,我們因此以為,世界本是這樣祥和平靜,一點都不難。

直到自己頂著豔陽、冒著狂風暴雨,仍舊奮力張開雙翅護著膀子裡的小玩意時,才赫然醒悟,曾經以為理所當然的平順,原來是這樣來的!

 

那天,在越洋電話裡和父親閒聊起最近為了孩子新購入的二手鋼琴,父親突然感慨起來:

「哎呀,以前花了那麼多錢那麼多時間,給你們學這個學那個,到底有沒有用啊?還是都浪費了?」

親愛的爸媽,雖然我沒有成為偉大的音樂家,甚至沒有走上音樂的路,像你們曾經想像過的那樣,靠音樂享有成就和名聲,或至少賺得溫飽。但在學音樂的過程裡所習得的手眼腳協調、記憶能力,還有捱過枯燥練習和突破學習瓶頸的心智鍛鍊,卻是一輩子受用的。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安妮的朋友間流行的玩具是照片裡那些沒用的傢伙,噢不,我是說很可愛的小玩具(我真的沒料到這個連玩具都不玩了的年紀竟然流行這個??女兒心真的海底針啊)

終於我們在這個週末踏進百貨公司的玩具部門。

這些小玩意有一整盒一整盒賣的,有大盒有小盒,也有單一個像是優格包裝賣的。

安妮在選購時我發現旁邊有一些包裝竟然已經被打開了,不是損壞的那種,是認真被撕開打開,然後靠近包裝角落,明顯是小手指搆得到的地方的一兩個小傢伙已經不見了。我驚訝地再看旁邊優格包裝的那些單盒,也有好多被撕開,多數已經是空盒了!

我們倆非常的驚訝,安妮尤其義憤填膺!於是我們把一些(實在太多沒辦法全拿)已經被撕開的包裝拿去找店員,看他們是不是要做些什麼?至少把這些已經被破壞的包裝收起來。

沒想到店員兩手一攤:「算了,玩具部門的人到時候會一整個整理。反正每天整間店所有的東西都在發生這種事!」

我聽了非常訝異,同時也覺得非常難過。連在這個以治安良好、教育社經地位和收入都普遍較高著稱的區,這樣的事竟然是習以為常的在發生!

這幾天,我一直無法釋懷。其實我自己也知道這不是什麼新鮮事,也聽過更扯的例子,比方說故意把貴的產品換到便宜的產品包裝裡拿去結賬這種事八百年前我就知道了,但為什麼這次特別耿耿於懷呢?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裙子比較漂亮!」

「她有那個、我沒有!」

「我家房子比較大!」「哥哥有兩個為什麼我只有一個!」

「我比你高!」「姊姊可以玩iPad為什麼我不可以?」

以下省略100句…

 

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聽到這些話從小小孩的口裡吐出來,相信敲響不少父母心中的警鐘!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沖著茶,一向被我當背景噪音的晨間新聞裡突然傳來一個熟悉的名詞“Taipei"!趕緊豎起耳朵仔細聽~~ 原來新聞正在報導台灣最近沸沸揚揚進行著的、為爭取修改同性婚姻法案的遊行。

 

想談的不是對法案的態度,而是,無論支持或反對,我相信不能失去的,是人與人間的尊重與理性。

 

知足、感恩、體諒,是我對自己的期許,也是我最希望孩子能懷抱的心情。

 

讓我們與孩子聊聊「體諒」,對社會運動的體諒。

 

面對每一次的社會運動,人們直覺反應通常是立刻檢視自己的立場:支持?還是反對?

接著就是有人開始選邊站,選擇投入陣營。或是宣揚自己的意見、或是試圖說服他人相信他的觀點,誤會、紛爭,甚至更激烈的衝突有可能因此展開。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10-03發表於未來Family: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5413)

 

神仙教母從口袋裡摸出一雙晶瑩剔透的玻璃鞋送給仙蒂瑞拉。

如果,我是說如果。

如果,當初神仙教母多叮嚀了一句:「小心,不要弄掉、弄壞了噢!」仙蒂瑞拉的命運是否會因而改變呢?

 

 

溫順乖巧的仙蒂瑞拉,因為神仙教母的這句叮嚀,於是一路小心保護這雙美麗的鞋,最後可能有三種結果:

 

一、太想保護這雙鞋,深怕踩壞踩髒,拒絕了王子的邀舞,因此錯失王子的青睞。

文章標籤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