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完全不符之我只是突然找到這張蜥蜴的照片想說很酷給大家也看一下)

最近美國總統大選儼然成了國際焦點,除了兩位各具爭議性的候選人外,現任美國總統依然是聚光燈下的要角。最近網路上仍然流傳著美國總統歐巴馬先生之前乘上專用直升機前忘了向登機口軍官回禮的影片。

 

(影片來源:YouYube)

影片裡歐先生走進機門後另外有位軍官也向他行了禮,機艙空間有限,這位軍官就站在總統鼻子前,想見不到也難。總統回禮後顯然想起:啊!下面照慣例一定還有一位行禮的小夥子! 趕緊原路折返尋找那位軍官。雖然看不出來背對鏡頭的歐先生說了什麼,但可以猜測應該是表達了歉意,拍了拍軍官的肩,也握了手。

 

為什麼這個影片竟然會造成這麼大的迴響, 在網路上久久流傳?是因為歐巴馬先生「有禮貌」?還是「美國總統」有禮貌? 

大家比較沒有注意到的,是歐先生在下樓梯走向那位軍官的同時,還回頭對飛行員打了個手勢說:「sorry!」 即使只是這麼短短一分鐘的耽擱,歐先生還是特向飛行員表達了歉意。可見得歐先生的禮貌不是做給記者朋友和現場觀眾看的,對每個人都該有的尊重與禮貌,已經成為他的「內建程式」,是出於本能的反射習慣。

即便是貴為美國總統,每天有數不清的人在等候他發號施令,「請、謝謝、對不起」也沒有遺忘在分秒必爭的忙碌中。

 

那麼,這樣的禮貌是怎麼養成的? 

禮貌,本應是一種生活教育,不該因為身份、地位、時間、空間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更不應該因為「對象」而有差別待遇。

 

這讓我想到這幾年在澳洲的生活經驗。

在澳洲我和孩子出門總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最常搭的是公車。這些年來在車上百無聊賴,於是觀察起每個上下車的乘客來(這位太太是太閒嗎?),我意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大部份的人上車無論刷票還是買票(是的,雪梨大部份的公車路線司機是有個自己的小收銀機在賣票的,一整個很忙),經過司機時都會說聲「Thank you!」司機也會回禮。

而上車沒有和司機打招呼,甚至是把司機當成隱形人連看都沒有看一眼的通常有兩種人: 

一、年輕人  

二、亞洲人

年輕人不用說,不可一世的階段我們都懂。年輕人其實不算人,無論來自什麼國家什麼文化背景,年輕人自成一「種」(界、門、綱、目、科、屬、種,的「種」), 這「種」生物的眼裡看不到別人,當然也不用期望他們能多有禮貌。

差別在於,一旦這「種」生物破繭而出,會蛻變成什麼樣的「人」就端看他變「種」前的生活習慣和家庭教育了! 

 

至於亞洲「人」,為什麼10個亞洲人9個不會跟司機說聲「Thank you!」 呢?

我猜測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東方人普遍比較含蓄,不擅長表達情緒,尤其在公共場合,對象又是陌生人。所以總是低著頭迅速上車、默默地坐下(或站著,隨便你)。頂多頂多,擠出一抹若有似無的微笑!另一個比較殘酷的原因,是不少亞洲文化覺得司機沒讀什麼書、不是什麼高級的行業,沒有必要跟司機說謝謝,我付錢他開車,應該的! 所以他們面無表情,甚至有點臭臉的登車,昂頭走進車廂。

 

聽起來有點刺耳,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我身為亞洲人,是白人眼中的「黃種人」,我絕不歧視自己的種族,也並不偏激,但是看看台灣現在從服務業到各項專業所面臨的奧客窘境!我們不該當把頭埋在沙裡的鴕鳥。

 

或許有人會問,亞洲移民相比之下總是少數,那麼那些移民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亞洲面孔難道沒有受到本地文化的熏陶而改變嗎?

 

是的,文化可以熏陶,但是習慣卻難扭轉。生活教育的根基在家庭,不會向司機道謝的父母,當然也不會灌輸尊重及感謝的觀念給孩子。即使是從小在西方文化裡長大、受教育的孩子,一舉一動難免還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現在的教養風氣推廣西方教育方式,鼓勵父母少對孩子說:你不乖、你不聽話、不要這樣、不可以那樣。 

但是卻從鮮少有人提起,西方的父母絕對會嚴肅地告誡孩子:That's rude.

That's rude!短短兩個字,在西方社會裡卻是非常嚴厲的指責!

 

西方人可以接受孩子無「理」,但是絕對不可以無「禮」(rude)。

孩子還在學習情緒控制、情感表達以及社交技巧,偶爾的失控是可以諒解的。但是,「沒有禮貌」,直接反應出的是家教、人格、以及生活態度。

我的兩個孩子從小在澳洲長大,都是不滿2歲就開始一周去兩天幼兒園,為了堅持孩子的母語教學,孩子們在去幼兒園前都只會說中文。上了幼兒園,我驚訝的發現,從牙牙學語開始,

我們的孩子回答的是:好、不好、要、不要。

澳洲孩子學的卻是: Yes, please. No, thank you.

 

對方說的話沒聽懂,我們的孩子說:你說什麼?

澳洲孩子說:Sorry? Pardon?  

 

有事要跟媽媽說,我們的孩子說:媽媽,我...

澳洲孩子說:Excuse me, mommy, ....

 

這就是生活教育最根本的不同,我相信,這也是為什麼歐巴馬先生的禮貌出自於反射。

亞洲的父母要求孩子成績要漂亮、儀表要體面,學歷要高、成就要好,但是卻越來越忽略潛移默化的生活教育。反而認為學歷、身份、地位或是銀行的存款才是「人」的定義。

「請、謝謝、對不起」漸漸變得只存在於課本、教育章節、國民生活須知裡,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越來越薄,薄到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失去互相尊重、對小事抱持感謝的心情、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的人,能體會生活的快樂嗎? 

 

這就是我們要孩子長成的人嗎?

 

誠實地問問自己,當一位被稱為「人生勝利組」的人用他的沒禮貌傷害了你的感覺時,你會因為對方是人生勝利組就覺得他應該得到赦免嗎?還是你也會不屑的說: 「讀這麼多書、這麼有錢,還這麼沒禮貌?」

 

再看看這段不停被轉發的影片,真正定義了歐巴馬先生的這個「人」的,是他的總統身份?還是他的行為舉止?

 

而我們,又期待我們的孩子將來被如何定義呢?


關心更多澳客媽在澳洲當Nurse、帶孩子、過日子的生活大小事,歡迎按讚加入「二花小姐」的粉絲專頁

arrow
arrow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