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弟弟告訴我:「今天Ben想要Miller的藍色溜溜球,Miller不給,Ben就搶過來用力丟往牆上摔破!說, "Now no more blue one! No one can have it!"」

我當下震驚到不知該做何反應!

這男孩我是認識的,平時溫和有禮,父母也是高教育知識份子,兩人都是大企業的高層,出現這樣的舉動,我很是錯愕。是什麼樣的經驗,讓一個7歲的孩子會有如此激烈的想法和行動?
--
我也曾經因為孩子的不珍惜或不收拾,一氣之下將她們心愛的玩具全都丟進垃圾桶裡,甚至要孩子親手丟進垃圾桶,但是很快的我發現,孩子的不珍惜和不收拾,不是惡意挑戰,而是「不懂」。

事事新鮮、物質充足,又正在學習的孩子,不懂,並不完全是他們的錯啊!

而要教會他們懂「珍惜」,卻使用了「摧毀」的手段,太矛盾了。

將心愛的玩具毀滅,我以為孩子會因為心痛而懂,但是我低估了這個行為所造成的傷害程度,真正毀滅了的,是孩子。

孩子的心痛成那樣,如何去懂?

最後,孩子為了保護自己不要心痛,心理的自衛反應機制是:不要去愛。

最後,孩子對“收拾”和“珍惜”有了錯誤的解讀。以為對於自己已經不喜歡、不再玩的玩具,或是覺得很麻煩不想收拾的東西,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扔掉。
--
然後,我想起曾經讀過一個心理學個案。

個案出生於名門望族,家長看待成績很嚴格,只要考試不達標準,不是少一分打一下,而是要孩子去把最心愛的玩具拿到眼前,親手用鐵錘敲碎...。隨著碎成一片片的心愛玩具,孩子的心也碎了,父親卻認為這樣孩子才能得到警惕,心碎的痛可以化成他進步的動力。

年紀尚幼的孩子沒有反抗的能力,只能一次次抱著破碎的玩具哭泣,下一次父親責罵時還是得認命地再拿出別樣心愛的玩具,再次親手敲碎。

終於,孩子有能力反抗了。

行動上,孩子逃家了。在路上看見父親,轉身拔腿就跑,寧可流落街頭也不願回家。

心理上,孩子罹患了嚴重的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有時認不出父親,有時看誰都是父親,嚇到全身發抖。

精神分裂目前在精神醫學上尚未完全找到確切的病因,但這孩子在一次次的心理治療裡,不斷訴說起的,確然是童年時敲碎心愛玩具,心痛、心恨,卻無能為力的經驗。

年老的父親後悔莫及,但是孩子一見面就逃走,連想面對面向他說聲:「對不起,爸爸錯了。」的機會都沒有,只好四處參與給街頭流浪者提供免費餐點的志工活動,大海撈針只為見孩子一面,知道他還活著,就好。或許,幸運的話,還可以親手遞碗湯給他,幸運的話。
--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庸置疑的,父母為了孩子學得方圓規矩的心,也是偉大且珍貴的。

但透過所選擇的教養手段,我們教給孩子的,是珍惜?是從此關上心門?是同歸於盡?還是得不到就毀滅它?

教養,握住的是孩子的心,或許偶爾需要大點力提醒,但是動手前,請多想想手段與目的間的關係、傷害和教養間的平衡。

設下教養的停損點,才不致握痛握碎了孩子的心,也割破了父母的掌和心。

arrow
arrow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