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家裡里里扣扣的玩具太多,大多是妹妹們傳下來的(其中還有幾樣是敝人在下小時候的,厲害吧~)、親友送的,
當然也有很多是愛亂買的媽媽失心瘋買的(這就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裡了...)
更煩惱的是書,妹妹們的一堆,我小時候的一堆,陸陸續續買的又一堆,(我真的很愛買書,我承認,我是買書控...)
於是收納成了問題!
漸漸發現,更大的問題是造成孩子的不!專!心!
這樣玩具玩沒兩下就急著玩別樣,或是玩著玩著又被旁邊的玩具分了心...
可以想見的,孩子再大一點,更嚴重的問題來了:
珍惜,知足,成了養不成的習慣。
開始想買每間玩具店裡的娃娃、玩具,開始羨慕別人的甚麼東西很漂亮,很fancy, 甚至“不小心”把別人的東西帶了回來...
諄諄教誨一再勸說:想想自己有的,學習欣賞自己擁有的。
碰上心情不那麼好時,氣急敗壞的罵過,也威脅過扔掉原有的玩具!孩子似懂非懂的、心不甘情不願的聽教,哭著答應要真愛自己擁有的。
但過沒多久,同樣的戲碼又會再上演一遍...
從幾年前我就開始把一些書和玩具收起來,過一陣子再拿出來交換,一方面減少上孩子分心的玩具,一方面讓孩子對玩具保有新鮮感。
(但是這樣做的風險很大,因為我的腦袋是眾所皆知的有問題....常常收著收著就忘了....更慘的時候還又買了類似的....)
某天收拾孩子的遊戲室兼讀書室時,決定再把玩具收得更少一點,目標是抽屜裡的玩具不重疊,這樣抽屜拉開,有哪些玩具一目了然。
收拾的同時,把一些已經好一陣子沒人臨幸的玩具出清了一下。
接著,我給自己也訂了目標:
不能再期待孩子自己去玩玩具,
我知道有的孩子有這種能力(比方說Toy Story裡的Andy...)
但是我的孩子,至少女兒,顯然就不是那種會自己跟自己玩,自己跟自己的玩具玩的孩子。
(兒子還不錯,但破壞居多)
我給自己的目標是:
1、每天下課後/晚餐後,都至少要陪孩子玩“一樣”玩具、
2、每天至少為一人唸”一本“書,
3、每天陪上小學的女兒讓她自己唸一本書,培養她的閱讀能力。
4、要把目前房間裏的玩具都玩過一輪,書架的書都唸過一遍。再換新的書和玩具上場。
然後,我宣布了我的計畫與目標,
孩子們似懂非懂,我邀請她們一起玩玩具,她也無所無謂,可有可無的態度。
到了第三天,出清的其中一樣玩具,買家媽媽來拿了。
剛好,這天是是星期天。剛好,我看到買家媽媽的訊息說要來拿貨的同時,買家媽媽已經在按門鈴了。當下我也沒多想,當著女兒的面把玩具交出去,女兒這才突然間想起她還有這個她其實一直沒有認真玩過的玩具,才想起這個被她遺忘很久的玩具!
當下她捨不得了!紅了眼眶,眼淚就滴下來了....
但是,我不能失信於買家媽媽呀!只好偷偷期望這個經驗成為一次機會教育。
我同理她的不捨,抱著她安慰她,跟她解釋媽媽這樣做的原因是要幫她不玩了的玩具找個好的新主人,就像Toy Story 3裡的Andy一樣,長大後把他的玩具都送給了鄰居小朋友。
即使她有一萬個不願意,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人家帶走了“曾經”屬於她的玩具。
接著我告訴她,如果她不愛惜自己的玩具,不好好的跟她們玩,不把她們收好,媽媽會覺得玩具很可憐,就會幫玩具們找個新家、找個會愛她們的新主人!
為了撫平她的心情,幫她組起了乾媽之前送的Barbie 大梳妝台(又是另ㄧ樣被我收起來,她幾乎遺忘了的玩具)
她還是念念不忘她的Hello Kitty,我也就不再多說甚麼了。
隔天下午,
我再邀請兩個孩子一起玩玩具,女兒一反常態的主動的去挑了一盒動物,前所未有的認真的和弟弟一起玩了起來。
晚上,我經過遊戲室,又發現她主動去把芭比娃娃娃抽屜裡的娃娃都拿出來玩了。
Annie很認真的跟我說,“恩,我要好好愛我的玩具,我會珍惜她們,保護他們,跟他們玩!”
我相信,這次她是很認真的,
比起媽媽苦口婆心的嘮叨,
比起媽媽破口大罵的威脅,
眼睜睜的“看見”失去,顯然更震撼!
於是,珍惜,從失去開始~
媽媽內心os:
希望,希望她不要遺傳到我這顆線沒接好的腦袋,
希望她的記憶比“她媽的”持久一點....
(fingers co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