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問句溝通就通了 #小心明知故問

在兒子的便當袋裡發現這個,一時沒反應過來這是什麼鬼,定神再看3秒後馬上清醒:

~是安全剪刀的半片屍體啊啊啊!~

 

總是聽人說,「小男孩精力旺盛、破壞力強...blah blah blah!」隨著孩子越大,這隻(是的,算"隻")滿地跑的破擊式坦克車威力越來越強大。


孩子離使用安全剪刀的年紀很遠了,家裡沒有這種剪刀也很久了,看著這來路不明的"半片"屍體,沖上媽媽腦門的只有一句話:


「為什麼又把可以用的東西破壞了?」


就在我深吸一口氣喊人來質詢時,突然一個念頭閃過:這算是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孩子要怎麼答?我又期望從孩子的嘴裡聽到什麼答案?


我明明知道,這樣的問題,加上質問的口氣,只會換來孩子千篇一律的反應:

「呃...我不知道...」


很多時候,我們會問出這種明知故問的問題。孩子做了,就是做的當下“想這麼做”、“沒想到為什麼不該做”。爸媽哪會不了解?


爸媽當然也知道,氣惱的也正是孩子這種“沒想到”、“不知道”的行為,(還可以無限上綱到,不負責啦、自私啦、不愛惜東西啦、不懂惜福啊,可能還連環保都扯進來了)心裡已經有答案了,還是忍不住拿問題式的句法當成責備孩子的開場白。


於是在這個小傢伙來到眼前時,我改問:「這支剪刀怎麼回事?」


本來聽我喊他的語氣有點不對勁,所以小心翼翼的兒子,眼睛突然亮起來,比手畫腳的說:「媽媽,妳看!這是Ben教我的,這是一隻鳥!妳看,這裡是頭,這邊是眼睛,長長的這個是他的尖嘴,是一隻尖嘴鳥喔!」


我笑了,劍拔駑張的情緒突然鬆懈下來,再想想,一支已經沒有用了的安全剪刀,成了孩子想像力激發的勞作,這樣,算破壞嗎?我還需要問為什麼嗎?


換一個問句,我得到了答案,也得到了了解孩子想法的機會,還不說bonus得到孩子那發亮的眼、清脆的語,以及與媽媽分享的滿足感呢!


當然不是因此就不教孩子了,如果今天換成別樣真正「有用」的東西,我當然要和孩子討論,為什麼他覺得的「有用」,不該取代這樣東西原本的功能,變成破壞的正當理由。


孩子有好奇心,爸媽大概要比他們更好奇,才能看懂他們眼裡的世界。當我們與孩子站在同一個世界時,也才能把我們想要傳達給孩子的訊息,平平穩穩地送進孩子的心裡,讓孩子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而不是上對下的無差別射擊,要馬全打在地上,要馬把孩子打跑了...


#我們也是被爸媽這樣問大的 #現在可能還在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